碧江川硐街道:在“教育园区”大展蓝图
作者:铜仁日报融媒体记者 陈林 李桃红 杨阳萌
每到下午饭点,位于碧江区武陵大道旁的“桃花源农庄”生意格外火爆,坞坭社区居民田红军满脸笑意,“万万没想到,自己也能当老板。”
今年,是田红军开店的第6个年头,“以前在全国各地到处打零工,10年前完全不敢想还能用自家的房子开餐馆做生意。”
田红军直言,“仅坞坭社区,自主经营或创业致富的就有200多家,有的开餐馆、办农家乐,有的设商铺,实在不愿自主经营的就把房子转租出去,一年还能拿到不少租金。”
坞坭社区居民的红火日子,真还得益于碧江区川硐教育园区项目的实施落地。
2010年11月,川硐教育园区正式启动建设,项目规划囊括铜仁学院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、铜仁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、铜仁一中、铜仁特殊教育学校、铜仁市人民医院、碧江区职校等,园区内学校、医院等主体建筑在3年内相继完成。
“教育园区为川硐街道首先带来的就是大量的流动人口,人口基数的增加,不仅拉伸了铜仁城市规划发展的整体骨架,更直接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。”川硐街道党工委副书记、办事处主任高猛一语道破。
在川硐教育园区的强力引擎带动下,川硐街道顺利驶入发展快车道。特别是近年来,川硐以建设“幸福、和谐、美丽”街道为目标,抓住市委城市重心北移战略、碧江—松桃黔边城市建设带、区委“五区一中心”和强中心城区建设机遇,以城镇化建设辐射带动乡村振兴,城乡面貌日新月异,群众生活幸福指数逐年上升。
教育园区拉动“城镇化”引擎
从“城中村”到发展新天地,川硐街道的嬗变算得上是铜仁“黄金十年”的直接缩影。
川硐街道位于碧江区北郊,素称碧江“北大门”,东邻湘西,北接渝南,杭瑞高速、城市快速干道横贯东西,201省道贯穿全境,距铜仁凤凰机场11公里、铜仁火车站10公里,如今已形成集铁路、航空、高速公路于一体无缝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。
地理位置的优越性,加之铜仁市对于川硐教育园区的谋划布局,为川硐发展注入了生动活力。
但在早年,那时的川硐还是群众口中“人烟稀少”的荒芜之地,用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话说,“晚上出门都怕,几里路不见人烟,一片黑黢黢。”
2005年,川硐教育园区开始实施征地,逐步扩大院校建设规模,这让80%的农民成为失地农民的同时,一跃过渡为新城镇居民。
“眼看着征地拆迁有补偿,出现部分群众开始乱搭乱建的现象,加之短时间流动人口急剧增加,为社区管理带来不少挑战。”坞坭社区原支部书记田小龙回忆,“最开始,征地群众不满意,做工作花了不少功夫。”
经过多次探索并逐步完善社区治理模式,川硐街道依靠网格化管理、积极发挥基层妇联组织作用,特别是发动妇女自发组建的“广场舞”队伍,通过她们将政策宣传到户,解决了不少治理难题。
“如今,依托安置房出租、居民自主经营餐饮店以及园区公益性岗位,为当地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就业创业难题。”田小龙坦言,“社区三分之二的房屋依靠出租赚取租金,一些有‘眼力见儿'的村民纷纷返乡自主创业。”
村民刘开园租赁田昌华的房子,在坞坭社区武陵大道旁开办“新农村农庄”,为当地50岁以上居民解决了12个就业岗位。
“在坞坭社区,年轻人基本在做生意、开餐饮店、跑货运等,周边学校解决的公益性岗位就有300多个,不愁没有致富路。”田小龙告诉记者,“坞坭社区集体经济下一栋6层高的大楼,每年出租费用就有18.8万元。”
据了解,坞坭社区现有居民695户2993人,2021年社区集体经济突破120万元。
“城乡一体化”辐射带动乡村振兴
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,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。随着教育园区内几所高等院校的相继落地,为川硐街道的发展带来全新变化。
近年来,川硐街道紧扣城市北移战略目标,抓好铜仁市教育园区、碧江新区、铜仁高新区“三区”建设服务保障工作,提升城市发展功能,优化服务管理,强化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,以城市反哺农村,实现“城市+农村”同步发展格局。
在川硐坝区的草莓种植基地,今年31岁的草莓种植户乔华清正在忙着新一轮的草莓采收。“川硐坝区这一片更适合种植草莓,水分和光照都很充足,种出来的草莓格外甜。”
乔华清本是浙江杭州人,一家人来到铜仁做生意,这是他们在铜仁种植草莓的第9个年头。去年以前,乔华清主要在碧江区滑石乡白水村种植,后经考察毅然决定在川硐坝区发展。